叶嘉莹,叶嘉莹的古典诗词传承之路
叶嘉莹(1924年7月2日2024年11月24日),本姓叶赫那拉,满族,加拿大籍华人,号迦陵,出生于北京。她是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被誉为“诗词的女儿,风雅的先生”。
生平
叶嘉莹自幼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,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,师从著名学者顾随先生。1945年毕业后,她在北京开始了教学生涯,曾同时在佑贞女中、志成中学及华光女中三所中学授课。1948年,她赴上海与赵钟荪结婚,随后随丈夫迁居台湾,先后在彰化女中、光华女中、台北二女中等校任教。1954年,她受聘于台北第二女子中学,全家迁至台北。
叶嘉莹在海外求学和任教期间,足迹遍及加拿大、美国等地,始终心系祖国,对古典诗词的研究从未间断。1978年,她申请自费回国教书,之后受邀来到南开大学,成为南开大学讲席教授,并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,设立了“驼庵”奖学金。
贡献
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、研究和推广工作,代表作有《唐宋词十七讲》《人间词话七讲》《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》等。她融深厚的国学根底、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,构建了以“兴发感动”为核心的诗学体系,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作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。
叶嘉莹在70年的教学生涯中,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,并通过举办讲座、研讨会等方式,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。她还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,设立了“叶氏驼庵奖学金”“永言学术基金”“迦陵基金”等,用于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。
荣誉
叶嘉莹曾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“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”,2012年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,2013年荣获“中华之光”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,2021年被评为“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”,2024年被中国妇女杂志社评为2024有影响力的《中国妇女》时代人物。
叶嘉莹的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与传承,她的离世不仅让古典文学界失去了一位巨匠,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她卓越贡献的深刻反思叶嘉莹:穿越时光的诗意人生
想象在历史的长河中,有一位女性,她用诗词编织了自己的传奇人生。她,就是叶嘉莹,一位将古典诗词的韵味和智慧传递给世人的文化使者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,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诗意。

一、书香门第,诗词启蒙
1924年,叶嘉莹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出生。她的父亲是一位国学爱好者,家中藏书丰富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叶嘉莹自幼便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她六七岁便开始诵读《论语》,在诗词的世界里,她找到了心灵的慰藉。

二、跌宕起伏,诗词相伴
1941年,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,专攻古典文学专业。抗战的爆发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她经历了母亲的离世,父亲的失踪,家庭的破碎。诗词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,她用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,记录下那段艰难岁月。

三、桃李满天下,诗词传千古
1945年,叶嘉莹大学毕业,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。她曾在佑贞女中、志成女中及华光女中三所中学授课,深受学生的喜爱。她不仅传授知识,更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境与情感,让诗词成为连接古今、沟通心灵的桥梁。
四、海外讲学,诗词扬名世界
叶嘉莹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,她还多次受邀到国外讲学,将中国古典诗词介绍给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爱好者。她的讲座深入浅出、旁征博引,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。通过她的努力,中国古典诗词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。
五、传承文化,丹心铸就辉煌
叶嘉莹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传承,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捐出全部身家。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“穿裙子的士”,她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她用诗词照亮人生,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。
叶嘉莹的一生,是诗词的一生,是文化的一生。她用诗词诠释了生命的意义,用生命诠释了诗词的魅力。在这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里,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永恒的传奇。
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!